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

南华早报: 中印媒体造成两国局势紧张

香港南华早报 - 中国
 
Learning HTML & CSS shouldn't be difficult.

Master Trainer, Mark Lassoff, will teach you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create a creative and professional web site in 4 hours.
From our sponsors
中印媒体造成两国局势紧张
Nov 5th 2013, 02:21

媒体的力量有多大?从一个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见一斑,虽然情节可能是杜撰的。这个故事关于媒体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 )与插图画家弗雷德里克•雷明顿(Frederic Remington)之间发的电报。 1898年西美战争(西班牙与美国)爆发前,赫斯特聘用雷明顿担任其报纸的插画师。

当时,赫斯特旗下的《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与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旗下的《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竞争激烈,两报都争相以煽情轰动的题材刺激销量,力求主导市场。其中,西班牙在古巴的所谓暴行都被两报大肆报道,并同时要求美国介入。

赫斯特派遣雷明顿前往古巴,描绘西班牙在当地的暴行。雷明顿在古巴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回国。离开古巴首都哈瓦那之前,雷明顿发了封电报给赫斯特。据说电报内容称:「一切都很平静。这里不会有战争,我想回国。」

据称赫斯特的回覆则是:「请留下,你提供插画,我制造战争。」

不久后,美国战舰缅因号前往古巴,象征美国支持古巴争取独立。缅因号却在哈瓦那港爆炸沉没,原因至今未明。不过,赫斯特及普利策旗下报纸迅速声称这是西班牙干的,并再次发起媒体攻势,要求美国反击。几个月后,美国就古巴一事对西班牙宣战,由此西美战争爆发。

中印两国的媒体观察人士经常抱怨,过去几年有影响力的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定会令赫斯特大为欣赏。

印度媒体报道经常出现类似标题:「中国紧张不安,或2012年攻击印度」、「印度准备和中国打有限战争」、「为应对中国,印度测试新一代高杀伤力阿格尼导弹」等。如果光看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描述,谁都会认为战争即将爆发。印度媒体还指称金星和火星是中国的无人机,还有几次报道称中国士兵骑骡子越境巡视。

印度学者努拉尼(AG Noorani)称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蛮不讲理、狭隘且令人尴尬」。他表示,印度媒体不时依据匿名人士的消息,报道中国入侵印度边境,并长篇大论地声称要保家卫国,却不解释中印边境错综复杂的情况。努拉尼是资深媒体评论家、宪法专家及历史学家,写过许多文章讨论中印边境问题。

不过,由此推断印度广大媒体都是一言堂,也许并不公平。印度拥有8.2万种报纸,印度的纸媒市场十分巨大且形形色色,原因之一是印度语言很多样。因此,对中国中立甚至是和平的报道也是常见的。但显然,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更为突出。因此,对中国的态度以对抗为主流,认为中国是个威胁,声称中国觊觎印度的领土。

印度东部主要的英文日报《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亲中派资深编辑艾西什(Ashis Chakrabarti)表示,当提及外交事务时,无论何处的媒体都会变得很爱国,只要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基本上所有媒体的立场都是「无论错与对,这都是我的祖国」。但由于1962年的中印战争,加上中国崛起成为经济超级大国,以致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带着受伤害的口吻。如果不能打败对手,便激怒他们──这似乎是印度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卖点。

1962年中印爆发历时很短的边境战争,印度遭遇惨败,印度人对中国的态度由此受到影响。这次战争爆发前,中印关系长期友好,印度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也一直是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石,因此当中印战争爆发,便被视为是背叛了友好关系。即使当时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开战的因素,但两国的边境纠纷点燃了导火索,印度人永远都会记得这一点。

除了有些持相反意见的媒体,偶尔提及印度在半个世纪前边境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外,一般媒体很少提及此事。印度以前遭受殖民统治,令边境划分混乱不堪,才导致日后的边境纠纷。但同样,这一情况也从公众记忆中抹去。印度的历史是不断被侵略的历史,1962年中印战争的残留记忆,便变成了中国无缘无故突然侵犯印度的领土完整。

印度对中国长期反感,雪上加​​​​霜的是新闻业的收入问题。印度几乎整个媒体界都是私营企业,受到利润驱动,而且业界竞争极为激烈。因此,将中印冲突作为主题很有商业吸引力,尤其全天候新闻频道开通之后,都指望制造战争话题,以提高收视率。

努拉尼将媒体蛮不讲理的民族主义情结直接归咎于电子媒体。他表示,电视要一并迎合受教育人士和未受教育人士的口味,因此报道外交政策相关的新闻时欠缺应有的深度,导致市场充斥极端意见,而报纸为竞争,也争相效尤。

努拉尼表示,新闻选题以争取收视率为先,形成了好战风气。他表示,学术人士希望出现在电视上,以公共知识分子身份发表言论。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便有必要出言尖锐,以配合新闻频道「团结一致对外」的新闻选题。大声喧哗可以吸引注意,歇斯底里就更好。印度人不再对温和的观点感兴趣。

历史学家沉丹森(Tansen Sen)密切关注中印两国媒体报道。他认为,问题不仅限于印度,中国媒体同样突出报道印度的负面新闻。

他表示,经常在电视上讲话所谓的中印专家,并没有指出事态背后的复杂性,也没有区分哪些是夸张的言论、哪些才是真正的新闻。他表示,由于中印两国对彼此的研究不足,导致大部分专家对对方的国家了解有限。

沉丹森表示,负面报道可导致双方打罗圈仗。他举例说明称,中国报纸的社论对印度提出批评,印度媒体引述报道时,会将这些社论视为中国政府的声明。然后这些印度报道又被翻译成中文,成为印度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唐璐表示,印度不理解中国媒体的多样性,但中国也同样没意识到印度媒体市场和新闻选题的复杂性。中国往往将印度媒体报道当做印度民意和政府意图。她表示,印度媒体往往将中国描述成印度的威胁,而中国媒体又往往贬低印度。

唐璐表示,中国媒体流行话题之一便是将印度与中国做比较,强调印度的劣势,以此建立国家自豪感。她认为这是一种肤浅的爱国主义文化。

她还表示,对于印度扩充军备、边境问题及印美关系的新闻,中国媒体反应很快。由于这些消息许多都来自印度媒体,其中固有反中偏见,经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加工后,文中的恶意更胜。

中印两国对对方的持续负面描述,对两国民意产生巨大影响。 2013年印度民意调查显示,仅9%的印度人认为中国不会威胁印度,而84%的印度人想法正相反。

据皮尤全球态度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的最新民意调查表明,仅23%的印度人认为印中两国间属合作关系。中国有39%的人认为中印关系以合作为主的,低于2010年的53%。这主要是两国媒体互相敌对的报道所造成的。

沉丹森是新加坡举办的中印媒体论坛创办人之一,该论坛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新闻失真问题。他表示,论坛旨在开拓途径,令中印媒体、电视讲者及学者能够合作,提供有用但又并非批评性质的媒体报道,以促进中印两国互相理解与认识。

这一想法如今已经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组织、以至两国政府人员都加入行动。今年8月在北京,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Global Times Foundation)及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India's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推出了第一个中印媒体交流项目,举行了为期四天的会议。而上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及印度外交部长萨尔曼.库尔希德(Salman Khurshid)出席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首届「中印媒体论坛」。

和平或许即将到来,即使媒体界尚未如此。艾西什已注意到微妙变化,尤其是印度的商业媒体。中国的《环球时报》内容向来不乏沙文主义,印度媒体要证明中国好战的时候,也最爱引用该报的文章。但最近,《环球时报》开始对媒体问题采取调和态度,刊登文章采用标题如「强调中印媒体积极作用」及「中印媒体有助推动两国关系」等。赫斯特会从坟墓中跳起来吧。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