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南华早报: 马英九正视两岸认同困局

香港南华早报 - 中国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马英九正视两岸认同困局
Oct 16th 2013, 02:44

马英九总统在国庆演说提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引起广泛关注,两段话虽然不是首次提出,但当着众多友邦面前正式表述,确实别具深意。一般认为,前段话是呼应大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段话是提醒大陆「两岸定位仍有特殊关系」,二者都希望释出善意,为酝酿明年马出席APEC和马习会预作铺排。

台湾人认同成主流,马避谈中国人认同

马执政5年多,很多统派不能谅解他从未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在公开场合,马曾分别承认自己是「台湾人」、「中华民族」、「中华民国国民」,但对「中国人」三字总是难以启口。

马不愿表态认同「中国人」,和台湾民主化20多年所导致的民众认同变化有关,由于台湾最主要的政治矛盾就是统独分歧,1996年开放总统民选之后,每位总统候选人都要被逼问「你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导致台湾的国族认同不断分化。根据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对台湾民众自我认同调查,从1992年到2013年,认为「我是中国人」已从25.5%下降到2.8%;反观认为「我是台湾人」则从27.6%上升到57.5%。至于认为「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比例,则从46.4%下降到36.1%。若把「二者都是」纳入两端,「台湾人认同」将高达93.6%,「中国人认同」只有38.9%。

很多人认为台湾民众的认同逆转,是民进党执政8年推动「去中国化」所致,这显然并未掌握问题全貌。扁执政2000-2008年期间,「我是台湾人」固然从36.9%上升到48.4%,但在马执政之后,尽管迅速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我是台湾人」仍然继续攀升到2013年57.5 %!换句话说,马执政5年期间,「我是台湾人」仍然增加了9.1%!

面对如此戏剧性的民众认同变化,马为了胜选,自然不敢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从1998年竞选台北市长开始,身为外省第二代的马英九,每逢选举必标举自己是「台湾人」,深恐被贴上日趋少数的「中国人」标签。

失去中国代表权,中华民国不再等于中国

我们不禁要问:马政府上台之后,既已停止扁执政所推动的「去中国化」,加上大力推动两岸交流,为何仍然挡不住「中国人认同」的持续下降?

主因是随着中国崛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独占了中国代表权,独占了代表中国的所有符号,国际社会已经习惯把中国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没有中华民国的代表空间。台湾民众如果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很容易被等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这显然并非认同中华民国的台湾民众所乐见。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台湾失去国际空间,或是中华民国无法代表中国,都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压,更使台湾民众拒绝接受中国大陆所独占的中国符号。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失去中国代表权的中华民国,反而越来越备受打压,台湾民众不但难以对「中国梦」感到与有荣焉,反而产生莫名的集体挫折和恐慌情绪。

尽管中国大陆在马执政之后,随着两岸外交休兵,放宽让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最近还让台湾以特邀贵宾身份参加国际民航组织,但中华民国仍然无法在国际社会出现,台湾民众仍然难以想像代表中国的任何可能。

回归中华民族认同,寻求中华民国定位

问题是,这种把台湾人和中国人对立起来的国族认同思考,很容易导致两岸民族主义的对撞,对和平解决两岸僵局势将造成重大矛盾。随着两岸走入深水区,大陆当局也关注到马执政后「中国人认同」持续下降的难堪现实,因此也希望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寻求两岸互相尊重、乃至政治和解的空间。

可幸的是,尽管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认同」不断下降,但「中华民族认同」仍然超过九成以上,正好可作为台湾民众超越台湾人与中国人矛盾的共同基础。马在国庆演说标举「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显然是希望两岸先从「历史的、文化的、血缘的中国」建立共识,然后才在两岸政治对话的过程中,进一步探讨「一中框架」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政治定位。

马率先抛出「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这种负面表述并未针对大陆「一中框架」提出正面回应,但虑及中华民国早已丧失中国代表权的两岸现实,大陆当局如何提出新思维,扩大包容中华民国参与「中国梦」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恐怕才是化解两岸认同矛盾、进而缓和台湾民众忧惧的关键。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