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

南华早报: 悼念中央乐团指挥大师李德伦夫人李珏

香港南华早报 - 中国
 
Refresh your vocabulary.

Learn a new word everyday by subscribing to Word of the Day. A great tool if you're studying for the GRE, GMAT or LSAT, or simply want to enhance your lexicon.
From our sponsors
悼念中央乐团指挥大师李德伦夫人李珏
Oct 11th 2013, 03:23

 (南早中文网讯) 香港《文汇报》今天刊登题为《指挥棒后的静默小提琴悼念李德伦夫人李珏》的文章,作者周光蓁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兼《南华早报》资深作家。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大上海,给电影、小说提供用之不尽的题材,从间谍、黑帮到爱情、浪漫都有,刻画出大时代那不一般的人际关系。

其中有一记,讲述一位父亲为银行家的大家闺秀,聪颖可爱,既唱京戏,更拉得一手好小提琴。就在她就读的音乐学院,爱上了一位比她年长七岁、当专业大提琴手的回族京汉子。二人经常在乐队奏乐、看电影。男的是位进步青年,抗战结束后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组建乐队,女的决定离家相随。后来形势所逼,二人与乐队从延安一起徒步到北京,边走边演,历时近三年。到达京城时,已是三人小康之家了。

以上可不是编织的故事,而是真人真事。男主角是已故中央乐团指挥大师李德伦,女主角是与他同走逾半世纪人生路的李珏。李大爷于十二年前辞世,上月底李夫人以八十九高龄大去,大时代的浪漫爱情史从此画上句号。但留下来的娓娓余音,又何止刻骨铭心?

上周日晚,一众亲人及音乐界朋友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书店,通过音乐表示哀思。钢琴家刘诗昆的萧邦《葬礼进行曲》、小提琴家盛中国的马斯耐《沉思》,还有李家长女李鹿、次女李燕合奏圣桑的《天鹅》等。当音乐在肃穆大气中弥漫,名副其实的「音容宛在」。

笔者通过撰写中央乐团史,有幸受教于两老,每次都获热情接待,冬天有饺子、夏天有水蜜桃。更重要的,是他们提供的历史材料,从节目单到剪报,当然还有亲自忆述多年往事。

李大爷2001年去世,但李夫人对我的帮助热情依旧。过程中更深深体会到李老师有着非一般的人文修养和对生命、公义的热爱和追求,但又同时自豪于李德伦夫人的身份,「老李」这两个字经常出现在谈话中,可见两人之心从未分离。

与李夫人多番谈话,焦点大多是李德伦及于他所处的艰辛年代从事的交响事业,对于她自己的小提琴专业几乎只字不提。 「那是以前的事儿了」,她不止一次的说。

据多方资料显示,李夫人乃上海国立音专小提琴专业的高材生,到延安后参加中央管弦乐团,司职第一小提琴。上面提到从延安徒步到北京的长征途中,李氏不止一次拉奏莫扎特著名《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四重奏版,以及多首改编民谣及新歌剧《赤叶河》。当乐队连人带拉着乐器的毛驴在1949年初抵达北京清华大学,学校乐队在洋人指挥下以一曲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展示音乐实力。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群身穿「土八路」制服的乐师们却以更精准的音符演奏莫扎特,水平还在他们之上。

建国初期,这个延安乐队经改组后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即后来的中央歌剧院。李德伦出任该院的指挥,而李珏则任乐队第二小提琴首席。这个职务并没有因第二及第三个孩子出生而改变。在李德伦到苏联留学的五年(1953年-1957年),作为三个年幼孩子的临时「单亲」,李夫人仍奔跑于乐队与家庭之间。很难想像,仅仅十年前这是位上海银行家的千金宝贝。

李珏手拿小提琴的照片可谓绝无仅有。其中一张是她与苏联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依斯特拉赫1957年的合照。当时乃传奇古典音乐巨擘历史性访华,李德伦亦刚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回国,照片中两人面露可亲的笑容,这是奥氏鲜有咧嘴而笑的照片,更罕有的与东方美女把臂而照。这大概是李珏和歌剧院乐队伴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前后所摄,弥足珍贵也!

至于李珏何时离开乐队,全职在家中照顾姥姥及孩子,这有待考证。这个决定很有可能跟丈夫从原来的歌剧院调到中央乐团有关,更大可能是让李德伦安心发展指挥和交响乐事业。可是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李德伦及一众中央乐团领导被打成「黑帮」,其家亦一夜之间由安乐窝变为关押「黑帮」的「牛棚」。李珏亦未能幸免于难,被歌剧院造反派打成「黑帮分子」,孩子们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虽然李德伦后来复出指挥,但李珏却被迫下放到出生地——天津的咸水沽,好端端一个家庭惨被分解,一直到文革后期才得以团聚,自此李家各成员的凝聚力更为密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子女移民,以及尔后李德伦脑溢血、李珏心脏手术,这一切都让李家上下更珍惜一家团聚之得来不易。

2001年李大爷住院期间,笔者曾与李夫人前往协和医院探望。 「香港来的周光蓁来看你啦,」夫人对卧病在床的李老说。我上前握着大爷那厚大而温暖、挥舞指挥棒演出无数作品的右手。问候片刻后,轻轻步出病房,闭门前回头所见的,是夫人深情望着老伴,无语。那一刻,至今历历在目。

大师走后,夫人以其坚强的唯物原则,关心国内外时政,对社会不公义抒发己见,例如曾给我写信表示对前北京音乐厅总经理钱程被判刑不理解,不止一次的提问「究竟怎么回事?」近期如今年夏天的斯诺登事件,年近九旬的她亦表示关注。

时政以外,老人亦积极修身养心,坚持每天弹琴一小时(最后看见放在钢琴前的是巴赫的作品)、练书法,她那秀丽的蝇头小楷毛笔字,出自八旬老人之手可是个奇迹,这大概跟早年小提琴造诣有关。知道笔者喜欢苏东坡《水调歌头》和辛弃疾《采桑子》,便把两首作品书写在杭州扇子上,下款为「李珏,时年八十五岁」,亲手送赠。还记得接过礼物的一刻双腿发软,差一点跪下来。

2009年12月的那一次会面是我最后一次看见李夫人。那时正值《中央乐团史》出版,由于对部分内容有不同看法,家人建议避免让老人在讨论过程中太劳累,可让等一下,因此一直未能当面释疑。

事情到了上月出现转机。事缘团史内地简体字版以新书名《凤凰咏》出版,内容方面跟香港版有所不同,尤其是关于备受争议的乐团改革最后一章,并没有收在内地版中。

没想到这样的修改,解开了三年来扎得紧紧的结。

「看了在大陆出版的《凤凰咏》,认为这本书改得还可以,我妈妈希望你何时到北京来,如方便能够到她家里去一趟。她要找你聊一聊。」

这是李家长女李鹿给我电邮的全文。日期为2013年9月17日。当时我正准备到加拿大,还计划尽快到北京和平里八区探望将近四年完全没有接触,但经常在心中惦念着的李夫人。

可是就在我身在加国期间,老人于9月28日20点47分因心脏衰竭安详离世。这个消息是十月初老中央乐团女高音冯琬珍老师以电邮相告。文中这一段犹如晴天霹雳:

「9月28日,我与李珏老师通电话,她高兴地告诉我,她知道《凤凰咏》出版了,听她的话调颇欣悦,还对我说,假若我知道你来京了,一定代她欢迎你到李家来……」

得悉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而且更为李夫人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带来欣悦,这固然值得释怀。但想到永远再不可能亲自向她道谢、请教,只能借用苏轼一句「此事古难全」来表示人生的无奈。

昨天(10/10)上午,李家子女和孙儿遵照老人遗愿,举家到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崇陵(光绪墓)隔壁的华龙皇家陵园,为母亲与父亲合葬。一个甲子的音乐浪漫之旅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束。

以此文遥祝李珏先生安息。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