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星期日

南华早报: 众论薄案:意义、影响、遗毒

香港南华早报 - 中国
 
众论薄案:意义、影响、遗毒
Sep 22nd 2013, 11:04

只要任建宇、方洪……这些曾被投入劳教的人站在证人席上,打破这个悲情形象轻而易举。这个时候,审的不仅是薄,还有其背后的体制。

(南早中文网讯)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今日一审判决,三项罪名都得到了济南中院的认定,数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纷纷扰扰的政治大戏暂告一段落,各方对案件的评说百家争鸣。以下为根据公开报道整理的部分专家、学者点评:

李庄:

前著名刑辩律师

济南审判,仅仅是对薄所犯的受贿、贪污和滥用职权刑事犯罪的审判。而薄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对中国法制建设的破坏与践踏,对中国民营经济的绞杀乃至国民经济及改革成果的破坏,罄南山之竹也难书其罪,决东海之波恐难流其恶!薄案,难划圆满句号。

刘远举

媒体撰稿人,社会/IT时评人,财经作家

薄熙来以唱红为道统根基,共富为现实呼吁的政治竞争,不再按部就班的在红色阶层内部吸取筹码,而是直接从民众中汲取支持,扰乱了既有的政治秩序的潜规则,触及了整个群体的利益基础。这种置个人权欲于整个群体利益之上的行为,必然招致群体的反感。与此同时,出于专断、自负、张扬的性格,薄把体制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打黑变为黑打,践踏法治,钳制言论。政治竞争的聚光灯下,重庆模式黑暗的一面被血淋淋的呈现在国人面前,可谓天怒人怨。……

(但)这仍是 一场政治大过法律、潜规则问题明规则化,政治问题经济化的审判。不仅忽略重庆期间对法治、人权的践踏,经济问题也严格限于辽宁。这样的审判必然是虚弱的。所以,即使薄的自我辩护破绽百出,很多人仍然觉得"审出了一个清官来"。于是,法庭变成了被审判者的舞台,制造悲情、冤屈的政治形象。其实,只要任建宇、方洪……这些曾被投入劳教的人站在证人席上,打破这个悲情形象轻而易举。但这个时候,站在证人席上的就不仅是他们,李途纯们、兰世立们、唐慧们也就都站在了证人席上,审的不仅是薄,还有其背后的体制。

杨俊锋

法律学者

薄被指控的贪腐,其实并非其主要罪行;在中国当下官场,就被指控的数额而言,薄甚至可谓清廉,至少许多百姓的观感恐怕会如此。而相比之下,薄践踏法治的危害远甚于贪腐。因而,其实更应该起诉的是他践踏法治的罪行。否则,对推动社会进步意义不大,也难以让薄的同情支持者所心服口服。

而之所以做这样避重就轻的选择,直接的原因可能在于,上一届最高领导层中,除了胡温两位之外,都曾亲临过重庆并对薄的做法给予过肯定和赞誉;如果审判薄在重庆的做法,无疑也是给那些领导人难堪。当然,最根本、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其实薄唱红打黑为代表的重庆模式,其实只不过是中国模式的极端化而已,都是人治、官治而非法治。因此审判重庆模式,又何异于审判中国模式?

袁裕来

著名律师

其实,政治人物到了一定级别,刑期的长短只有象征意义,没有实质意义。政治生命已经结束,象征性地关上几年,都能够出来,安排在度假村生活。

童之伟

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

薄罪行严重,我确信他内心很清楚。他之不认罪,主要基于两种考虑:1.法院反正不会判他死刑立即执行,判多重都无所谓,无非是坐些年牢后保外就医。2;他只要扛住不认罪,挺他的极左势力就会把他当"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把他当做一面大旗高举着;他会想,果若如此,说不定某一天还有个政治上咸鱼翻身的机会。

我相信,基于以上两种考虑,再加上他所了解的上诉不加刑期原则,薄一定还会上诉,把不认罪的戏码继续演下去。

当然,上诉是他享有的法定诉讼权利,这项权利应该切实保障。如果薄在二审阶段能够提出新的事实否定一审认定的犯罪事实,做到成功脱罪,我也乐观其成。不过,看来否定一审认定的犯罪事实不太容易。

江平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学家

作为刑事案件,只能以现在三个罪起诉。至于打黑,刑训逼供,这是政策执行问题,很难算到薄头上。王立军案也没有提这些。至于有些人说玩弄女性,那是道德问题。

薄案对反贪还有点价值,但对整个法治的意义难说。

秦前红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薄身上有着太多的色谱,红色后代,政治强人,唱红打黑的强推者,悲剧丈夫,或仕途失败者等等。这些色谱为薄织就了一幅神秘诡异的光环。以致于很多人包括薄自己很难接受罪犯这一称谓。是以刑事宣判是否能够为薄祛魅,让国人心平静和地接受审判结果,其实应是衡量审判成败的重要标准。

顾永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从判决来看,法院对被告人薄熙来的定罪量刑是在法定原则范围内,并没有因为被告人"拒不认罪"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这一点值得肯定。

谭世贵: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刑诉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无罪推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此前法院公开审理是在调查案情,即在假定被告人无罪的前提下展开法庭调查,因此被告人不会戴戒具。今日宣判时,法院通过调查,已认定被告人有罪,所以要戴上戒具。谭世贵说不仅是薄熙来案,同类案件也如此,这是司法惯例。

 

陈有西

中国刑辩律师

从程序上看,薄熙来受到了公开、公正的审判,但此案呈现出中国司法体制中的诸多问题,薄案带给中国社会的危险仍存。

 

《人民日报》微博点评:

弄权之际,何其洒脱;获罪之时,纤毫分明。薄熙来案的宣判是警示:有贪必肃,有腐必惩,不管官有多大,权有多重,一样难逃法律制裁。同时昭示:法治化才是反腐大道,贪与腐、罪与罚,皆以"看得见的方式"交给法律,则公信立、民心安。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