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星期二

IBTimes: 陈世清:“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将中国改革导向失败边缘

ibtimes.com.cn : 政经要闻
政经要闻 RSS Feed 
Complimentary Downloads

7 Days of Complimentary Downloads: 100,000+ Motion Backgrounds, Video Clips, Production Music Tracks, Sound Effects, Special Effects and More.
From our sponsors
陈世清:"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将中国改革导向失败边缘
Aug 21st 2013, 00:0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大批把西方经济学理论整体移植到中国当做他们自己的理论创新、以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为中国市场化改革模本、主张中国改革开放就是按部就班重演西方近代资本原始积累与工业化进程并因此获得"经济学家"头衔的"经济学家"。他们中的佼佼者还脱颖而出,成为改革浪潮的弄潮儿,成为改革时势造出来的"英雄",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有极高的知名度和话语权,有广泛的影响力,在讲课、采访中有着身价不菲的出场费,因此在"经济学家"头衔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被加封为"著名经济学家"。随着这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日益著名走红、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大力推荐与身体力行,言必称斯密、马歇尔、科斯、凯恩斯,西方经济学也随之在中华大地上得到广泛传播,逐步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主流经济学",他们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称呼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大力兜售的西方经济学并不科学,用西方经济学指导中国改革,会把中国改革导向失败的边缘。西方经济学在线性思维方式支配下所走的"实证化"道路并不是经济学科学化的道路,而是使经济学"跛脚"的道路。如果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坚持认为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只不过是美联储的政策失误导致,而不是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危机,固执地坚持用西方经济学指导中国改革,用西方"金融的逻辑"推演中国金融的逻辑,那么中国将不可避免步西方金融危机的后尘。政策失误的后面,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错位;经济发展模式的错位后面,是经济学范式的错位。西方现代经济学适合于小商品经济时期,当今时代需要当代经济学与之对称。人类已经进入量子时代,需要量子力学的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秉持牛顿力学的线性思维方式只能落伍。

阶级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主体性方法的组成部分。不能没有阶级分析方法,但也不能局限于阶级分析方法。用经济学的阶级性取代经济学的人类性,用只是阶级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来代替人类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是用片面的理论来指导全面的人类经济实践,用简单抽象的理论来指导复杂的人类经济实践,只能误人子弟、误导社会、给社会生产力造成破坏。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建立超阶级的、一般的、人类的经济学,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人类经济学和阶级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全面和片面、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二者的抽象程度不同,反映经济过程、经济规律的层次不同,因而指导意义也不同。用阶级的经济学否认人类经济学,是否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否认人类有整体上、深层次地把握人类经济规律的能力,也就否认了建立经济科学的可能性。诚然,每个经济学者都有一定社会地位;但任何认识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超出人类认识感官局限性而进入更宽广领域的能力,经济学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但作为真正的经济学家,他们的最大利益恐怕就在于提出人类认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一般经济理论。庸俗经济学家之所以是庸俗经济学家就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胡说八道,但我想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会把学术地位的利益看得比物质利益更重。把历史机械唯物主义原理生搬硬套到每个经济学家头上,认为每个经济学家都是为了自己或特定阶级的物质利益而建立自己的经济学体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写《资本论》,他的物质利益是什么?既然马克思可以为学术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为什么其他人不会?如果说,《资本论》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了全人类的利益,那这个"事实"本身恰恰证明,一个经济学家可以脱离甚至背叛自己所在的阶级而写作。我们不能用庸俗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所有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分析研究不排除意识形态,关键是要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合理定位,并对它们的合理性作出合理的说明。科学的经济学就在于用五度空间的方法,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定位和物弃,从而形成整体的、系统的、人类的、一般的、具体的经济学。在这里,需要的是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非线性的方法,而不是仅仅用"主流"、"非主流"的二分法。只有彻底抛弃政治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桎梏,把经济学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经济学,然而又用这种经济理论来指导中国经济的实践,并使之更快地发展。这种经济理论就是对称经济学。所以,不但要有阶级分析方法,而且要有层次分析方法:经济学家的思维层次、利益层次决定他的理论层次--反映社会经济规律的层次、代表人类利益的层次。只有阶级分析而没有层次分析,是以偏概全、错误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体现的是一种牛顿力学层面的、线性的、三维空间的思维方式,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思维方式已不合时宜。西方经济学在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思维方式同客观现实的不对称。西方经济学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唯科学主义,虽然花样百出,本质上只是线性科学。他们虽然理论上也接触过相对论、量子力学,但没有升华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这在认识根源上,体现出具体科学转变为思维方式的滞后性;在利益根源上,是要使他们肤浅的经济学知识披上"科学"的外衣使之转变为话语霸权的资本,这又体现出知识转化为权力的超前性。这种知识和利益的反差、具体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反差,是他们话语霸权表象后面的致命弱点。

市场原教旨主义是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有政治经济学、一般经济学之分。政治经济学是低层次的经济学,一般经济学是高层次的经济学,在各自的参照系中,各有其合理性。但低层次的从属于高层次的,高层次的制约低层次的。如果把低层次的说成高层次的,把只是阶级的经济学说成人类的经济学,就成了庸俗经济学。所谓庸俗经济学,就是把明明只是阶级经济学却要说成人类的经济学的经济学。如果庸俗的经济学还要以"主流"自居,妄图通过各种炒作手段以取得话语霸权或学术垄断权,那么这种"经济学"就成了"学术意识形态"而失去它们本来还有的一点认识功能,而成为媒体"经济学家"争利的工具。只有在经济学话语市场上公平竞争,真正的经济科学、一般经济学才能逐步占据主流。

经济学分析是科学尺度和文化尺度的统一。什么是文化?从主流经济学家所谓"大地震后灾区重建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理论来看,GDP增长与财产增长、经济增长是两个概念。GDP增长以及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提倡增产节约、把财产增长看成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是文化。货币经济学是文明,幸福经济学是文化。"世界工厂论"是文明,"重新洗牌论"、"后来居上论"是文化。西方哲学是文明,东方哲学是文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文明,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是文化。西方经济学是文明,对称经济学是文化。货币GDP是文明,财富GDP、绿色GDP、社会GDP是文化。在国民核算体系中,要用文化GDP代替货币GDP;而所谓战争、大灾难可以带来GDP增长的"经济学"是"文明"经济学而不是文化经济学。我们不否认传统GDP理论的抽象合理性与线性科学性,但要指导一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绝不能仅靠传统货币GDP理论,而要靠文化GDP理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表面上是空间地域上的,本质上是时间上的。从东方文化中心到西方文化中心再到东方文化中心,是文化上的时间连续关系。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不是横向的凑合,而是纵向的综合。在信息时代,只要思想方法得当,并不排除出现比西方文化更高的东方文化,但这不是对东方旧文化的肯定,而是否定之否定。应从时间的差别来理解空间差别。只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而没有独立的并行不悖的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只能从属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在一般、整体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特殊、部分规律,受一般、整体规律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空间差别正体现了两种文化发展的时间上的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的空间差别正体现了两种文化发展的时间上的不同阶段。中国当代经济学实现了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时间上的超越和层次上的升华。所以经济学分析离不开文化的分析。

经济学分析是科学尺度和逻辑尺度的统一。对经济学的逻辑分析也是一种规范分析;规范的经济学论文其逻辑尺度和科学尺度是一致的。经济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但也不能跨过形式逻辑;逻辑严密不是经济学科学性的充分条件,然而是经济学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一篇规范的经济学论文(不管它发表在哪一"级"的刊物上),一个必要的前提是不能被人类现在所掌握的信息所证伪的:在理论上必须能自圆其说,不能被现有的逻辑证伪;必须能穷尽解释所涉及到的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不能被人类已发现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所证伪;在特定参照系中,可以推断永远不会被人类新发现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所证伪。否则,就不叫经济科学论文,连发表的资格都没有。被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津津乐道、顶礼膜拜、如获至宝、奉若神明的相当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的论文,都是一些不规范的论文:观点和方法无创意,未达到科研论文创新性的要求。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未达到科研论文科学性的要求。说是解决热点问题,却不能使人信服,而且还引起更大的争议,甚至产生误导作用,不符合科研论文价值性要求。所运用的数理方法和所推导出来的线性观点,对于需要系统方法的复杂经济工程无借鉴意义,不符合科研论文的可操作性要求。这些"论文"不会因为作者的头衔大和发表刊物的"级别"高而成为真理。

经济学分析是科学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经济学的量子力学特征,所以经济学的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是统一的,主体性、科学性、实证性与规范性是统一的,真善美是统一的。是什么通过为什么、怎么样表现出来,操作性是其内部环节,工程方法是经济学方法中一切方法的落脚点。因此,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科学性、实证性与规范性统一的对称逻辑,就是经济学的逻辑----研究的逻辑与叙述的逻辑。经济学科学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还表现在:经济学是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人类经济活动本来是由人的创造性活动组成,人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来是由人的创造性活动组成,经济学的科学规律离不开经济学家的创造性活动。经济学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为经济学创造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与可能性基础;经济学创造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实现经济学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必经途径。经济学创造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要求经济学家、真正的经济学家必须有自己的原创理论。

经济学分析是科学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人类的本质是人类的主体性。无论是人类的主体性还是个人的主体性,都是善战胜恶的过程,而这种善战胜恶的过程就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过程。因此主体论与规律论是一致的,历史观与伦理学是一致的,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在所有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上的人类的主体性。所以社会的本质、人类的本质、个人的本质是一致的,经济学科学尺度和历史尺度是一致的。由于人的本质是主体性,客观规律只是前者的总计、总和、结论。主体性,既是科学的尺度,也是历史的尺度。经济学范式本身的变迁是和人类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从政治经济学范式向一般经济学范式的变迁是和人类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经济学中的历史尺度同科学性不是对立的;科学尺度本身就是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规律的组成部分。把经济学的历史尺度与科学性对立起来,没有事实依据与逻辑根据。科学尺度与历史尺度的对称关系,是把经济学的对象定位于"规律"而非"趋势"的立足点。

来源:共识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